冠状沟型尿道下裂手术后尿瘘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泡沫破裂远比想象来的要早PD1一地鸡 [复制链接]

1#
一个人看到的风口,往往能让其赚得盆钵满溢;一群人看到的风口,通常能让这群人成为“待割的韭菜”。

上市还是不上市,这是一个问题?这道题太难了,上市了打不过,不上市打水漂。

未来可能会有很多的PD-1项目悄悄的消失,资本市场圈完钱就走人,留下的只是一地鸡毛.....

随着国产4大家率先抢占PD-1医保,PD-1产品正式进入万元时代。

如此价格战下,PD-1的后来者怎么办?

本以为PD-1竞争开始转向“下半场”角逐,先声药业首席科学官兼研发总裁牟骅博士、恒瑞医药创始人孙飘扬接连喊话“谨防PD-1泡沫”。

而近日,已有国内药企开始放弃在研PD-1,直接损失.45万元。默沙东、百时美施贵宝、阿斯利康和罗氏又均爆出在国外撤销PD-1产品适应症的消息。

泡沫破裂远比想象来的要早!

三年后,PD-1的价格会是“几块”?

PD-1竞争究竟有多激烈?

据统计,全球个PD-1产品在研,其中85个由中国企业研发或合作开发,占比达到55%。

据西南证券预测,未来2-3年,全球上市PD-1产品将可能超过20个,国内上市的PD-1产品将达到15个。

当前,中国已上市的PD-1产品有6个,PD-L1产品有2个。

▲中国市场上已上市的PD-(L)1产品

(美元、瑞郎已按照实时汇率换算)*医趋势制图

国内“4+2”PD-1价格战打得火热已经毋庸置疑,在年底的价格谈判中:

恒瑞医药卡瑞利珠单抗价格降幅达到85%,四大适应症全部进入医保支付;

百济神州替雷利珠单抗价格降幅达到80%,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、尿路上皮癌两项适应证纳入医保支付;

君实生物特瑞普利单抗价格降幅超70%,是新版目录中唯一用于黑色素瘤治疗的PD-1产品。

按照医保报销70%-80%来计算,三家PD-1产品年度治疗费用的支付范围在0.9-2.2万元左右。加上年支付价格约为2.9万元的信达医药信迪利单抗,PD-1产品正式进入万元时代。

另外,在国产PD-1纷纷降价后,

O药更新了援助计划,推出年度“3+3,后续3+X”的套餐,以该价格计算,第一年治疗费用约11万/年,第二年只需5.5万一年;

K药也更新了患者援助项目方案:从年1月1日起,患者只需要自费4个疗程花费14万,就可以获得K药全程的援助用药。

如此价格战下,PD-1的后来者怎么办?

业界一直有声音在不断鼓吹PD-1的庞大市场空间,因此各方投入仍在继续。热火朝天之际,身为国内药企龙头的恒瑞医药已经嗅到了一丝危机的气味。

恒瑞医药创始人孙飘扬在两会上表示:“国内PD-1类药物审批速度过快,企业一拥而上,资本推波助澜,产品泡沫很大。”

当下,恒瑞医药、君实生物、百济神州进入医保的PD-1价格,基本是国产PD-1的定价上限,也无限接近下限。面对现在的PD-1定价,很难想象后来者还有多少利润可言。三年后,很难想象PD-1价格能降到多少?

伴随着PD-1市场竞争过度,有企业已经开始选择放弃研发。

3月4日晚间,在科创板上市的百奥泰宣布终止两款在研新药的临床试验,其中一款是重组人源化抗PD-1单克隆抗体注射液。

该PD-1处于临床二期阶段,截至年底,百奥泰在该PD-1研发项目累计投入已达到.45万元。

产生“泡沫”的核心在哪?

“10年、10亿美元”,这是大部分新药研发要付出的时间和经济成本,国外的PD-1类研发基本也遵循这条铁律。

然而,回溯国产PD-1的开发速度,会发现:

信达生物的PD-1于年底获批,第一次申请临床在年1月底,往前倒推10年左右,信达的创始人俞德超还在康弘药业开发“康柏西普”;

恒瑞医药的PD-1在年5月获批,最早申请临床在年1月;

百济神州的PD-1在年底获批,最早申请临床在年11月,年的时候,公司两位创始人欧雷强和王晓东才刚刚遇上;

君实生物PD-1在年底获批上市,年12月申请临床,君实生物的创始人陈博博士于年才创立了君实生物……

国产四大家几乎不遵循“双十定律”!

另一方面,个人以为,

境外2巨头,BMS、MSD各自都在生物制药领域积累了多年的经验,工艺水平成熟,而且国外已批准上市的几款药物,都借鉴了伴随诊断的理念。

比如

默沙东的Keytruda用于非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需要参考DakoPD-L1抗体22c3的表达情况;

BMS的Opdivo参考DakoPD-L1抗体28-8的表达作为补充诊断。

PD-L1表达量越高,相应采用PD-1/PD-L1抑制剂治疗越有效。

国产4大家,从安全性来看:目前无论是钱多的恒瑞、百济,还是钱少的君实、信达,都没有发布过PD-1各自适合的抗体作为伴随诊断。

更为重要的,第一梯队4家企业中只有恒瑞是传统的生物医药公司,拥有过单克隆抗体从研发到上市的全部过程。

其他3家企业,都是当下资本与科技相融合的新型公司,他们在患者筛选、质量体系、药物警戒等领域还要经受考验。

对于PD-1来说,疗效数据才是关键!单一以价格争夺市场,本身就存在泡沫!只是,PD-1的降价速度及幅度,远远超出市场预期,泡沫远比想象来的要早!

PD-1该怎么办?

我们可以看一个比喻:国内外药企的风格:如果某个地方开了一家加油站生意兴隆,国外企业的想法是在这家加油站的周围开超市、饭店各种周边配套设施,而国内企业的想法是在这家加油站的附近再开一个加油站。这个比喻来解释“PD-1泡沫”并不违和。而PD-1只是国内研发同质化的一个缩影,近乎惨烈的PD-1价格战或许能给行业一些启示:

企业在选择赛道时,如果靶点扎堆、适应症差别不大,未来可能要面临过度竞争的局面,而过度竞争意味着新一轮“价格战”。

先声药业首席科学官兼研发总裁牟骅博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:“我不认为现在这么多家国内企业聚焦于PD-1是最大的悲哀,如果这几十家企业临床开发的适应症都冲着某一种单一癌种,那才是中国制药业的悲哀”。当下,按照肿瘤部位分类的24个类型的肿瘤,其中

竞争最激烈的是前四大肿瘤:肺癌、胃癌、肝癌、食管癌,每个适应症均有超过10家在研;

淋巴瘤等5个肿瘤竞争激烈程度中等,每个肿瘤有超过4家在研;

9个部位的肿瘤没有PD-1单抗在研。

同质化之下,有限的临床资源被浪费在大量重复的研发项目上,而资本盲目投入也加速泡沫的产生。

年底以来,默沙东、百时美施贵宝、阿斯利康和罗氏均爆出在国外撤销PD-1产品适应症的消息。其中,

K药和O药都撤销了小细胞肺癌的适应症,阿斯利康的I药和罗氏的T药撤销了尿路上皮癌适应症。

这已经算是一个警示!或许国内PD-1药物泡沫离破不远。PD-1目前的“破冰”除了实现明显优于同靶点竞争对手的临床价值,出海也可能是一种不错的选择!

近日,君实生物宣布,已于近日向美国FDA滚动提交了特瑞普利单抗用于治疗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(NPC)的生物制品许可申请(BLA)。

自此,特瑞普利单抗成为首个向美国FDA提交上市申请的国产抗PD-1单抗。

随着首个国产PD-1赴美提交上市申请,一场全球范围内适应症争夺战,即将拉开帷幕……

繁荣乐观景象下的泡泡终究是要破的,能与“泡沫”共舞的中国创新药企才能成就真正的创新。

这一切不仅是一个药品品种的商业竞争,也是本土大型药企、创新药企以及外资药企共同探索创新药商业模式的过程!

不过对国产创新药企业的快速发展,我们也要看到巨大希望。

部分数据:来源于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