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山网讯年9月20日,12名江大附院援非医疗队员,从镇江启程,前往桑给巴尔开展医疗援助。10月27日,这支队伍按要求完成了回国后的集中休养,终于平安归来。
一年时间,这群非洲大地上的中国医生,经历了什么?取得了什么成绩?记者走近这支特殊的医疗队,了解他们的援非历程。
积极面对各种困难与挑战
尽管做了很多“功课”,但落地桑给巴尔的那一刻,强烈的紫外线、烈日炙烤的大地,还是强烈冲击着队员们的感受。挑战接踵而至。除了饮食上的差异,停电、停水这样的事也是家常便饭。
队长王一茗说,桑岛停电是按天来计算的,队员们因此学会了用驻地的发电机发电;由于路面维修破坏了供水管线,队员们经历了整整3个月停水的日子,只能靠车拉水。
初医院,大家被简陋的条件震惊了。“外科病房里,约平方米的通道摆放着21张各式各样、锈迹斑驳的病床,房间的窗户没有玻璃,没有空调。手术室只有4间,连个像样的无影灯都没有。”队员孙康回忆。
除了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,队员们还要应对严峻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形势。
用技术和大爱赢得口碑与掌声
即便面对着诸多困难与挑战,队员们仍然坚持发挥专业所长,尽最大努力为桑给巴尔人民提供医疗服务。
队员杨旭东说:“有一次,一名外院转过来的孩子反复肺部感染,怀疑支气管异物,本院医生多次尝试取出异物无果后请我去帮忙,在我成功取出异物那一刻,手术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和尖叫声,那种感受无以言表。”
来到非洲前,队员陈兵海特别制定了“百名儿童手术救治计划”。一年来,他成功为百余名儿童实施尿道成型术、尿瘘修补术、肾结石取石术、巨输尿管成形术等。
作为针灸科医生,王一茗的门诊总是十分热闹。不少患者会坐几小时的车,从几十公里外的乡村赶过来。
一名在桑岛从事30年公益事业的美国老人,查出结肠癌后,放弃回国治疗的机会,专门找到队员孙康。她说,自己更加信任中国医疗队的技术。在队员们的通力协作下,为这名老人成功实施“ERAS”理念下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根治术,术后恢复非常顺利。桑给巴尔国家电视台、每日新闻报等当地媒体先后3次跟踪报道该案例。
门诊6万余人次,抢救多名危重患者,完成余台手术,这是江大附院援非医疗队一年的成绩单。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,日常工作中,队员们还坚持带教授课,为当地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。
白衣外交官搭建中非友谊桥梁
“许多患者都是医院的,只要我上门诊,宁可‘贿赂’当地翻译让他加班,看完所有病人。”队员张炜说,每次上门诊,自己还会备上药品、现金,为一些贫困患者送上常用药品和回程路费。
全世界约三分之二的艾滋病人集中在非洲,医疗队随时都要为当地的艾滋病患者进行手术。队员朱荣刚到非洲没多久,就为一名艾滋病患者做了白内障手术。非洲国家妇女子宫肌瘤高发,甚至同一病人数次接受子宫肌瘤挖除手术,严重的盆腔粘连十分常见。队员季春燕推广了一些止血好又能减少盆腔粘连的缝合方法,受到大家的欢迎。
一年时间,医疗队的工作得到了当地百姓及中资机构华人华侨的高度评价,姆维尼总统先后两次接见了医疗队代表,在医疗队圆满完成援外任务后,更是在StateHouse为医疗队举办了隆重的欢送和授奖仪式,并亲自授予每位援外队员金质奖章和证书。(记者王露通讯员孙卉钱小蔷)
声明: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邮箱